Skip to main content

理解《思考,快与慢》

  • 卡尼曼如此形容两大思考模式

系统一:自动化的运作,非常快、不费力气,即使要费力,也很少,它不受自主控制。以下为系统一的工作内容,大致依复杂度排序如下:

    • 判断一个物体较另一个物体距离自己更远。
    • 判断一个声音来源的位置。
    • 接续完成“战争与……”("War and......")这个词组。(战争与和平,英语:War and peace
    • 当看到一张可怕的图片时,做出厌恶的表情。
    • 回答 2 + 2 = ?
    • 阅读大型广告看板上的文字。
    • 在没有车辆的道路上开车。
    • 在棋局中发现一条好路(如果你是国际象棋大师的话)。
    • 理解简单的句子。
    • 在读到“一个温和、整洁、很注意细节的人”这一描述时联想到某种职业。

系统二:动用到注意力去做费力的心智活动,包括复杂的计算。系统二的运作通常都跟代理人、选择和专注力的主观经验有关。以下为系统二的工作内容:

    • 赛跑运动员为起跑做好准备。
    • 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马戏团的小丑身上。
    • 在声音吵杂的派对中,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人身上。
    • 寻找白头发的女人。
    • 试图辨识声音。
    • 维持比平常走路时更快的步伐。
    • 根据社交场合的不同,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妥当。
    • 清点一段文字中有多少个字母A。
    • 将自己的电话号码提供给别人。
    • 将车辆停入宽度很窄的停车格中。
    • 比较两台洗衣机的性价比。
    • 检验一道复杂的逻辑推理的有效性
    • 计算 17 x 24 的

我:大脑确实好像存在两种系统,更像演化的结果,为了平衡效率和智力的结果,两种思考模式会相互转换

  • 本书的第二章解释人们如何缺乏统计思维。本章的开头便列举出多种情况下,人们倾向于做出二元式的决策或不能够准确地判断各种结果发生的几率。

人类确实存在贪心思维,尽快做出二元决策,但是这个是为了思考效率,而且系统二其实一直在验证决策的正确性,只要有足够的时间,系统二会主动纠正错误。

人类可以通过系统一快速的通过对比概率形成决策,也就是第六感,而且这个精度大概可以达到1/200的精度。

  • 卡尼曼用捷思法的观点解释系统一是如何倾向于从既有的模式或思维中组织新的资讯,而不是根据每一新的经验创造出新的模式:一名在过去只看过多边形的孩童在第一次看到圆形的时候,可能会将圆形视为八边形
  1. 人脑具有意识,意识的本质是在维护一个自洽的逻辑链
    1. 一旦已经被认定是正确的事实很难被更改
    2. 更改需要同时修正所有依赖这个观点的其他逻辑
    3. 人脑会自动的实时根据输入判断信息有没有矛盾,即是否自洽
  2. 生物脑为了效率,会尽量的维护一个具有紧密逻辑关系的思维链
    1. 如果能用现有的思维逻辑进行判断/表达,不会为了一个单点信息创造一个新的逻辑关系

锚定效应:人类在进行决策时,会过度偏重先前取得的资讯(这称为锚点),即使这个资讯与这项决定无关。在进行决策时,人类倾向于利用此片断资讯(锚点),快速做出决定。在接下来的决定中,再以第一个决定为基准,逐步修正。但是人类容易过度利用锚点,来对其他资讯与决定做出诠释,当锚点与实际上的事实之间的有很大出入,就会出现当局者迷的情况。

 假设A店和B店都陈列完全一样的三千五百日圆混装饼干。A店主要是卖一千日圆左右的饼干为主,所以客人看到三千五百日圆的商品,会觉得“贵”。但是B店大多是卖价格在五千日圆上下的饼干,看到三千五百日圆的混装饼干,会觉得“便宜”。

 人类在对一个事物缺乏信息的时候,会以接收到的第一个信息作为锚点作为基准

 当人们因为想起某一事件时能够轻易联想到相关的案例,而认为该事件发生的几率较其他事件高时,则陷入可得性捷思法的认知偏误

 对于概率的判断在没有相关信息的时候,都会依据现有信息直接给出自己的判断,贪心思维的体现

 属性替代:当人们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时没能立即找到满意的答案,系统一倾向于用简单的问题将复杂的问题替代。

 贪心思维的体现

 乐观偏见与损失规避

 自我保护的心里,更倾向于对自己有利的结果,抑郁症患者则相反,所以是受激素水平控制?

 框架效应指人们被问及相同的问题但不同的描述时,人们会选择乍听之下较有利或顺耳的描述作为方案。举例而言,当受试者被问到是否愿意手术治疗时,被告知存活率为90%的受试者会较被告知死亡率为10%的受试者更愿意承担风险,尽管两者的风险完全相同

 下意识的判断逻辑有一定的倾向性,可能是根据接触的世界事物的统计结果产生

 沉没成本:人们往往不愿意正视持续增加投资未必会带来更多回报的事实,而选择铤而走险地持续对过去投资失败的项目增资,以逃避过去投资失败带来的反悔心理

过度自信

展望理论:长久以来,主流经济学都假设每个人作决定时都是“理性”的,然而现实情况并不如此;展望理论加入了人们对得失、发生概率高低等条件的不对称心理效用,成功解释了许多看来不理性的现象。

两种自我分别为“体验自我”和“记忆自我”

思考人生规划:当人们在思考人生当中的一件事情时,在思考的当下会高估该单一事件于一生当中的实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