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思考,快与慢》

卡尼曼如此形容两大思考模式

系统一:自动化的运作,非常快、不费力气,即使要费力,也很少,它不受自主控制。以下为系统一的工作内容,大致依复杂度排序如下:

系统二:动用到注意力去做费力的心智活动,包括复杂的计算。系统二的运作通常都跟代理人、选择和专注力的主观经验有关。以下为系统二的工作内容:

大脑确实好像存在两种系统,更像演化的结果,为了平衡效率和智力的结果,两种思考模式会相互转换

人类确实存在贪心思维,尽快做出二元决策,但是这个是为了思考效率,而且系统二其实一直在验证决策的正确性,只要有足够的时间,系统二会主动纠正错误。

人类可以通过系统一快速的通过对比概率形成决策,也就是第六感,而且这个精度大概可以达到1/200的精度。

  1. 人脑具有意识,意识的本质是在维护一个自洽的逻辑链
    1. 一旦已经被认定是正确的事实很难被更改
    2. 更改需要同时修正所有依赖这个观点的其他逻辑
    3. 人脑会自动的实时根据输入判断信息有没有矛盾,即是否自洽
  2. 生物脑为了效率,会尽量的维护一个具有紧密逻辑关系的思维链
    1. 如果能用现有的思维逻辑进行判断/表达,不会为了一个单点信息创造一个新的逻辑关系

锚定效应:人类在进行决策时,会过度偏重先前取得的资讯(这称为锚点),即使这个资讯与这项决定无关。在进行决策时,人类倾向于利用此片断资讯(锚点),快速做出决定。在接下来的决定中,再以第一个决定为基准,逐步修正。但是人类容易过度利用锚点,来对其他资讯与决定做出诠释,当锚点与实际上的事实之间的有很大出入,就会出现当局者迷的情况。

假设A店和B店都陈列完全一样的三千五百日圆混装饼干。A店主要是卖一千日圆左右的饼干为主,所以客人看到三千五百日圆的商品,会觉得“贵”。但是B店大多是卖价格在五千日圆上下的饼干,看到三千五百日圆的混装饼干,会觉得“便宜”。

人类在对一个事物缺乏信息的时候,会以接收到的第一个信息作为锚点作为基准

当人们因为想起某一事件时能够轻易联想到相关的案例,而认为该事件发生的几率较其他事件高时,则陷入可得性捷思法的认知偏误

对于概率的判断在没有相关信息的时候,都会依据现有信息直接给出自己的判断,贪心思维的体现

属性替代:当人们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时没能立即找到满意的答案,系统一倾向于用简单的问题将复杂的问题替代。

贪心思维的体现

乐观偏见与损失规避

自我保护的心里,更倾向于对自己有利的结果,抑郁症患者则相反,所以是受激素水平控制?

框架效应指人们被问及相同的问题但不同的描述时,人们会选择乍听之下较有利或顺耳的描述作为方案。举例而言,当受试者被问到是否愿意手术治疗时,被告知存活率为90%的受试者会较被告知死亡率为10%的受试者更愿意承担风险,尽管两者的风险完全相同

下意识的判断逻辑有一定的倾向性,可能是根据接触的世界事物的统计结果产生

沉没成本:人们往往不愿意正视持续增加投资未必会带来更多回报的事实,而选择铤而走险地持续对过去投资失败的项目增资,以逃避过去投资失败带来的反悔心理

过度自信

展望理论:长久以来,主流经济学都假设每个人作决定时都是“理性”的,然而现实情况并不如此;展望理论加入了人们对得失、发生概率高低等条件的不对称心理效用,成功解释了许多看来不理性的现象。

两种自我分别为“体验自我”和“记忆自我”

思考人生规划:当人们在思考人生当中的一件事情时,在思考的当下会高估该单一事件于一生当中的实际影响。


Revision #5
Created 28 January 2025 08:32:15 by Colin
Updated 28 January 2025 09:16:00 by Colin